罗志华 家住郑州的程先生一直被慢性疼痛折磨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得知一款名叫“大雪山养生茶”的饮品可以治疗疼痛,于是花了近千元买了两盒,但饮茶后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。经检测,这款茶里添加了化学药物双氯芬酸钠,程先生选择报警。警方在昆明查实该养生茶共有139个代理商,已有1万多人购买,涉及云南、广西等21个省(区、市)。警方共抓获嫌疑人9人,现场查获养生茶成品1000余盒,涉案价值2500余万元。(12月5日《华商报》) 往茶里掺药,这种现象在过去并不少见。比如南方人喜喝凉茶,许多老字号凉茶铺生意兴隆。人们喝凉茶一般是为了清热解渴,若有头痛脑热,有时也可缓解症状。但有些凉茶铺动了歪心思,为了留住顾客,他们偷偷往凉茶里加感冒药、退烧药等类别的西药,不知情的顾客还可能称赞这家茶铺的效果好,却不知起作用的是药而不是茶。近年来,广东、广西等地都已查获多起往茶里掺药的案件。 相比以往,在昆明查获的上述案件出现了诸多不同,有些情况还属于新苗头。比如,发展加盟店、代理商,借助电商销售,从而构成辐射全国的“养生茶”销售网络,让问题产品销得更多且更远。再如,以正规茶叶公司做壳,用正规茶原料应付抽检,加药的产品则一对一隐蔽销售,导致掌握线索和监督取证更加困难。 更大的不同是,此案涉事公司在茶中加入的药,是副作用很大的处方药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饮用含有这种处方药的茶,可引起肝脏和肾脏功能不全、肝衰竭和肾衰竭,严重的可能需要肝移植。说不定有人因该茶的镇痛等作用感到沾沾自喜,到了健康出现严重问题时,仍对导致健康受损的原因浑然不知。 往茶里掺药容易得逞,与只注重眼前效果、看不到远期危害等认识偏差有很大关系。比如有人只看到减肥药的效果,全然不顾内含禁药对身体的危害;孩子到大医院打几天针不见退烧,到一家黑诊所打一针或吃一包“白药粉”就好,于是坊间相传这家诊所治病真行,却认识不到或根本不在乎针药里可能成倍加入了抗生素或激素。对类似“保健茶”,不少人认为有效就行,至于效果是怎么来的,人们往往既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深究。这类认识偏差若得不到纠正,往茶里掺药等违法伎俩就仍会出现并得逞。 普通商品不能宣扬具有治病功效,这是基本常识,但类似“养生茶”不仅明里暗里宣扬治病功效,而且还将功效“兑现到行动上”。因此,对一种普通商品而言,只要宣称的治病功效已经出现或被消费者认可,就应该将其纳入监管的重点花名册。对于短斤少两或食品掺假,市场上容易找到“公平秤”和免费检测,对于茶里掺药等现象,更应普及类似便民服务,并动员民众将任何“疗效甚好”的普通商品及时送检。将这些主要漏洞堵住堵牢,往茶里掺药等违法行为才能得到有效遏制。